2022年已畫上句號,縱觀全年,造車浪潮喜憂參半、動力電池擴產潮熱、電池廠商盈利提升、鋰資源保衛戰升級、電動汽車補貼轉折、新能源車漲跌不一、新能源車召回頻發、海外環保新規生變、缺芯貴電困擾猶存、中國軍團出海征戰……電池網從國家、產業、市場、企業等多維度出發,盤點了2022全球電池新能源行業現狀及關鍵詞,總結了十大國際新聞,并對2023年機遇與挑戰給予預見及期許。 此外,還盤點了2022年電池新能源行業十大國內新聞,全球搶礦與貴電焦慮、國補退場與巨頭入場、芯痛持續與漲價熱潮、銷量高增與召回頻發、品牌向上與出海提速、鋰電創新與鈉電走紅、IPO大年與GDR趕考、擴產狂潮與過剩風險、零碳革命與回收風潮、抱團發展與韌性強化……復盤中國電池新能源行業過去一年里的得與失,進與退,危與機,競與合,困惑與堅守,挑戰與希望,保供與降本,行穩與有為。 造車浪潮喜憂參半 全球減碳的大方向下,“棄油改電”趨勢已不可逆轉。2022年,在新能源賽道上仍然是“掉隊”的合資車企開始發力,一汽豐田、上汽通用、馬自達、北京現代、大眾集團、本田汽車等合資車企加快電動化轉型速度。此外,電池網還注意到,在中國,傳統車企培育的新能源品牌中,極氪、嵐圖、埃安、阿維塔、智己等品牌加快發展新能源車步伐的同時,還積極融資,尋求獨立上市。 與此同時,發展新能源道路上也有一批倒下的企業。因研發制造電動汽車成本太高,全球第四大汽車制造商斯特蘭蒂斯宣布,將于2023年2月無限期關閉其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家組裝工廠。此外,觀致汽車、北京寶沃、奇點汽車等一批車企夢碎,還有威馬汽車、自游家、恒馳汽車等在風波中自救。 新能源賽道有人跑步入場,亦有人黯然離場。入局者接踵而至,未來競爭也將更為殘酷,有企業脫穎而出,也會有企業慘遭淘汰。泡沫破裂才知道誰在裸泳,2023年補貼退出,車企還要在創新、成本等方面多加發力。 動力電池擴產潮熱 2022年,為加速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,占據更多市場份額,SK集團,三星以及LG集團韓系三強競相官宣五年投資動向,將在多個領域進行巨額投資。在電池產能規劃方面,SK On電池年產能計劃將在2023年擴大到85GWh,2025年擴大到220GWh,2030年超過500GWh;LG新能源計劃2022年投資約7萬億韓元(約362.7億元人民幣),用于擴大公司在全球的電動汽車電池生產,到2025年計劃將全球電池產能提升至520GWh;三星SDI將擴張匈牙利工廠及新建美國工廠,2023年產能預計為91GWh,其產能規劃較為保守,目標在2030年成為全球頂級電池制造商。
[1] [2] [3] [4] [5] [6] 下一頁 |